梯田之家位于浙江省海宁市,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。项目处在一个典型的浙江乡村环境中:小镇是远近闻名的纺织城,镇内良田与工厂交织,呈现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景象。我们希望在村镇这个复杂环境中,通过极低的成本营造出符合当地需求的居住空间与建筑形态,并将传统住宅中的空间要素延续到我们的项目里。通过提升居住品质吸引在城市工作的人更频繁的返乡,让老龄化的乡村逐步恢复活力。
探索乡村住房的建造规则
原有的建筑是一个传统的院落式住宅,宅基地呈“L”形。老宅拆除后,新建造的房屋将用于一家四代人偶尔返乡居住,闲置时候部分房间用于出租。
基地所在的区域内混合着农业、工业和服务业,业态的复合引导居民形成了新时期下特有的乡村生活方式:人们在堂前屋后种满各种蔬菜,四季自给自足;他们将多余的房间出租给小商家、个体工厂或是外来务工人员,对于一些当地留守的老人而言,相对稳定的租金收入可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。
梯田之家建造的限制与要求主要来自三个方面。一个是当地政府的管理规定:宅基地面积不能超过85㎡,檐口高度不能超过11.4m。一个是当地留存的风水观念:入户大门尽量朝南,厨房需向东,床顶不能有过梁等。以及来自业主的诉求:希望新建筑设置尽量多的房间,未来部分也可用于出租;外立面能够耐脏耐久,方便清洁;同时希望在宅中预留尽量多的种植区域。
联系“家”的过去与未来
乡村的居民在审美上更偏爱盛行的“欧式”异托邦风格,使用上更偏向于基本需求的满足,他们希望住宅可以建的更高、实用面积更大;加之传统居住文化的淡化、对传统居住元素的逐步放弃,表现出一种漠不关心、随波逐流的世俗品味。设计中,我们将传统住宅的空间骨架——“天井院”重新植入新的建筑,层层退递的院落与平台呈现着向上生长的态势,寓意节节高升。同时采用“前院后室”的布局,将分散的空间整合到用地北侧一个9m×15m的区块里,并在首层设置了架空空间,缩小占地面积以符合当地规则。
把“天井院”移回到新房在当地似乎是不可理喻的,这意味着会减少房间的面积,而未来的拆迁又与建筑面积息息相关。但是院落的设置将获得阳光的房间增加了整整一倍,同时通过退递的方式,我们将院落在每层占用的空间减到最小,而这小小的“天井院”,却兼具了通风、采光、晾晒以及空调设备平台等多种功能。通过设计很好的平衡了使用者的利益与需求,或许是梯田之家得以落成的最重要原因。
整个建筑中存在多个层级的院落关系。竖向的天井与横向院落交汇于一层的厅堂。透过天井投射而下的自然光,弥补了一层空间采光的不足,同时也强调了厅堂作为整个建筑的中心空间的重要性。
当地村民想要什么样的房子?
在规划居住建筑的实体空间的同时,我们更在以设计的方式回应使用者多方位的需求。宅基地的面积有限,业主希望可以在宅内设置尽量多的种植区域,我们便创新性的在建筑的屋顶造了一片“梯田”。
阶梯式屋顶梯田的设计出于几个主要因素的考虑:“耕者有其田”,宅中能设半亩良田,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感与诉求;“登高明远目”,阶梯天生具有方向性,往上可以远眺北边大片的稻田,往下又能回到南面私密的小院;它的形态有利于屋顶迅速排水,减少了强降水下屋顶渗漏的可能;覆土绿化的屋顶,在炎热的夏天能起到很好的防暑隔热作用。
为了确保设计的落地,过程中我们实现了一个低成本营造的阶梯式种植屋面:将楼板分块设置在不同的标高,利用多孔砖砌筑排水明沟,明沟上盖花岗岩石板,并在每块石板之间留出适当的排水缝隙,降低施工难度的同时确保了它的可实施性。
外墙面面砖的使用,表达了村民普遍具有的一个“执念”——只有贴上了面砖(或是瓷片)的房子才能称得上是一座新房。初期我们为建筑的外立面提供了两套方案:采用白色清水防护材料(混凝土保护剂)或是青砖饰面。居住者反馈白色在观念中不吉利,而青砖的使用成本会更高,最终我们采纳了业主的建议,用家里库存的纯色面砖代替了原设计中的外墙材料。其实纯色面砖从功能性上在乡村都具有天然的优势,它的吸水率及重量优于当地常用的瓷片,耐脏且易擦洗。面砖有9mm×13mm与9mm×28mm两种规格,我们通过不同尺寸和颜色的有序拼贴,去强调立面不同区域的功能性与逻辑性。拼贴的面砖与落地窗通过虚实的穿插组合,呈现了一种“陌生的熟悉感”,这个模糊又分明的立面正好隐喻了现代乡村叠合多元的现状。
乡村的四代同堂
不同于城市住宅大平层的形式,乡村住宅是个兼具开放性和私密性的复杂体,四世虽同堂,却具有明确“领域”划分。它既需要设置用于祭祀、聚会、宴请的半开放空间,对外交流,也需要保证私密的家庭空间免于外界干扰。同样的,户内每代人的生活习惯不尽相同,对生活区域的独立性也有很高的要求。
建筑的一层布置了入户玄关、厨房、餐厅和多功能厅堂,厅堂平常用作普通的会客,节庆时期可供家人祭祀、宴请。南北两侧区分了不同的入户属性:开放的北侧设置了大尺寸的平开门直接对外,未来有需要可以设置隔断,将北侧区域设置成一个小型的商店;私密的南侧入口穿过内院到达,入户即可直接通过转折的楼梯到达二层的起居空间。
二、三层的布局相同:南侧布置了一间主卧套间,北侧布置了大小各一的次卧。我们给每一个房间都配备了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,将空间划分成一个个独立的居住单元,不但便于闲置房间的出租,也为四世同堂一家人的相处,保证了舒适的生活距离。
建筑的四层北侧设计了一个套间,沙发床、厨房、起居室以及简餐厅都整合在一个大空间中,房间设置了最大化的落地窗无限接近稻田风景。开放复合的空间布局很符合年轻人的生活方式,每逢节假日,在外工作的年轻人返乡,家人齐聚一堂,这里是最好的家庭聚会地点,也是小朋友绝佳的玩耍场所。
一个可以“复制”的样本
民居是乡村中最大的存量主体,也是乡村振兴里最需要关注的内容。我们期望梯田之家是一个类型学上可以“复制”的样本,并尝试概括了这个类型所具备五个特征:立体院落、屋顶农田、拼贴立面、多义的厅堂以及独立的生活单元。现代乡村住宅应当具有独特的性格,它的空间结构、文化特征、精神内核可以复制并且拓展。
项目过程中,业主不仅仅关心建设的问题,也会考虑到未来的使用、邻居看法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。梯田之家最后的呈现,以直接或是间接的方式,一一回应了业主的需求与困惑。在造价、功能、形式都能被当地的使用者接受的时候,一个新的样本有机会得以落地呈现。
当下的乡村是一个传统与现代并行的综合体,我们尝试探寻乡村居民复杂的精神世界,营造一个现代的情感载体,把乡村建设成真正有意义的居所。而当建筑师更多地介入乡村环境,当建筑更多地面对日常生活的时候,我们会发现这些工作将变得更有价值与意义。